秋林15 作品

第222章 才女識橋





許工聽得連連點頭,重新打量著小寶,大有刮目相看之意,佔彪們也移座過來旁聽。




靜蕾興致勃勃地插言:“是啊是啊,中國古橋的建築技藝對我們的周邊國家影響更大。1675年,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執政時期,曾邀請中國橋樑專家前去講課。在唐宋、明清時期,好些中國高僧和旅日華人,把中國的建橋技術帶到了日本。日本著名的鳴潼橋、長崎的眼睛橋和錦帶橋,就是明清時期由中國人設計和建造的。而且,錦帶橋還直接仿照了杭州西湖蘇堤拱橋的樣式呢!”看來,子得父傳,真是龍生龍鳳生鳳了。若克也學著小峰拍了拍靜蕾的肩。




小寶繼續說:“中國橋樑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本身千變萬化的形態使人們常用‘蒼龍臥波’描寫梁橋,用‘長虹橫空’描寫索橋,用‘新月出世’‘玉環半沉’等描寫拱橋。大家都聽說過的:‘蘆溝曉月’是北京蘆溝橋的景觀,‘斷橋殘雪’是杭州西湖的一景,‘灞橋柳雪’是古都西安的一絕……而橋身的各種裝飾如文字、圖畫、雕刻、建築等,都和橋樑結合起來,寄託了人們的美好意願或深富哲理的禪思。”若克聽到這裡和靜蕾輕輕地鼓起掌來,許工眼裡則放出光芒。




小寶話鋒一轉:“許工這座橋,看得出,您不是把橋只當橋來建的,而是當一座建築來建的。從中國橋樑的總體美學特徵來看,有著南北兩大類的特色。北方由於高山雄偉,平原遼闊,所建橋樑一般渾厚壯觀、氣魄宏大。南方則水網密佈,河道縱橫,所建橋樑一般輕盈靈巧、形態優美。您這座橋,正有著南方橋樑的特色。而且,我不知道說得對不對……”




小寶指點著若克畫的圖說:“這橋上面的四段鋼鐵拱架,有點廊橋的味道,我知道廊橋大都是木製的,但能把笨重的鋼架造出廊橋的感覺,的確是很有新意,給鐵橋賦予了靈魂。這樣就把附近的太湖、京杭大運河和周圍的山山水水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非常和諧。尤其在傍晚時看這座橋和周圍景色的融合,正應合了古語‘天人合一’的哲思。”




許工聽到這裡,熱淚盈眶,一手緊握小寶的手,一手向天舉起:“才女啊才女!難道命該如此?三十多年了,橋斷之時才有識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