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飛機 作品

第三十七章 釋義

    八佾舞,次言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在祭祀終了奏天子之樂,也就是奏《雍》歌,是極為僭越之舉。

    孟孫、叔孫、季孫三家乃是魯國家臣,公然僭越禮樂之制,值此情況之下,孔子對此是極為不滿的,質問,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又有什麼用?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此就是孔子八佾全篇立論之論點。

    孔子認為,魯國三家奴敢公然僭越禮樂之制,最根本的就是在於仁之缺失。

    而孔子面對禮崩樂壞之現狀,主張恢復禮樂文化,而要理解孔子之意,還要聯繫當時周室的情形。

    禮崩樂壞之現狀,自周室東遷之後,周天子權威下降,至春秋時期天子與諸侯的實力進一步發生了變化。當此之時,天下無道,諸侯凌駕於天子之上,周室名存實亡,孔子就主張恢復禮樂文化,恢復禮樂之制,尊王攘夷。

    “夫夷狄尚有君,而華夏已無君長矣。。。”李三堅沉吟良久,明白了其中的關鍵,於是就提筆破題,一般來說釋義文章第一句話就是必須使用對偶句來破題,並且要簡明扼要,迅速進入主題。

    李三堅在破題之後就開始闡明自己的觀點,或者說是自己對八佾這句話的理解。

    李三堅寫明瞭自周室南遷之後,王室漸微,春秋諸路諸侯崛起,五霸迭興,相互征戰不休,禮崩樂壞。而諸侯之內,國君勢微,大夫執掌國政,故魯國季孫氏僭越而用八佾舞、旅祭泰山,行禮不盡心, 政出私門、目中無君,故僭亂隨之而來。

    李三堅認為孔子此篇宣明自己的禮樂觀念,意在恢復周禮代禮制,重現三代禮樂文明,而季孫氏的作為正於此背道而馳。

    夷狄之人質樸,尚有上下君臣之位,而諸夏僭亂不堪,因而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這句話的意思歸根結底就是夷狄尚有君臣之分,而諸夏卻僭亂不堪,目無君長,禮崩樂壞。

    “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文王西夷,又豈以東西別之乎?正統必有所繫!”

    李三堅最後風雲急轉直下,在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將孔子狠狠的諷刺了一次。

    《論語》八佾這句話,孔子多少有些“夷狄觀”,多少有些“夷夏之防”的意思。

    李三堅父親雖是漢人,可母親卻是黎人,在世人的眼中就是夷狄,最起碼算得上半個夷狄。

    為此李三堅心中深為不喜,古之賢君尚能容夷狄,你孔夫子為何要“夷夏之防”?

    李三堅此時忽然能夠書寫文章,跟前段時間做了那個夢有很大關係,李三堅此時已經回憶起了往事,或者說是已經繼承了從前那個李三堅的一些技藝,父親李清對自己的敦敦教誨,母親符二孃對自己的倍加關愛,諸如此類的,李三堅與從前那個李三堅已經合二為一,但從前那個李三堅是個痴呆兒,他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