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悔人生 作品

第45章:叮囑

站在船頭上,朱瞻墡看著前方的大海,若有所思。

大明是禁海的,任何私人的船隻都是禁止下海的,這是當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定下來的規矩。

後世有很多人針對這件事情去批判朱元璋,甚至一度將朱元璋和清朝後期的閉關鎖國政策給聯繫了起來。

對於這個禁海政策,朱瞻墡表示理解,但並不認同。

之所以理解,是因為朱瞻墡知道這個禁海政策制定的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那時候的大明正是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穩定的時候。

那時候大明初定,經歷了改朝換代的一戰之後百廢待興,北方還有草原的威脅。

在這個時候這種情況下,朱元璋自然會以北方為優先防範的對象,但是這不代表大明就沒有別的威脅了。

在張士誠和方國珍倒臺之後,他們麾下的人大多跑到了海上。

禁海,一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範海上流寇給大明造成的傷害,二是能杜絕出現有商人趁著出海行商的機會給這些餘孽運送物資。

第二個原因是為了抑制商業的發展。

自宋朝之後,中原的商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還開拓了海商這條路。

大明一直都是重農抑商的,而且因為朱元璋是真正意義上的白手起家,因此更加看不起,甚至是仇視商人。

第三個原因則是為了降低損失。

在大明初期,海疆並不安定,上有倭寇侵擾,下有海盜劫掠,禁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這兩種勢力造成削弱。

但是!

之前就說了,從禁海政策制定的時間點和局勢出發,朱瞻墡對禁海政策表示理解,但並不認同。

在朱瞻墡看來,一切的問題都是要解決的,而不是逃避。

這就好比大禹治水一樣,他父親鯀的治水方法是堵,但成效並不明顯,甚至還會起到反效果。

而大禹則是用疏這個辦法,最終徹底治理了水患。

無論是商人、倭寇還是海盜,對於大明來說就是洪水,太祖高皇帝所制定的禁海政策並不是奔著解決問題去的,而是逃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