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鳥語花香 作品

第5章 不周靈山隱士現

 兩個道童最終離開了古寺,一切都在風中飄搖,時間飛逝,就這樣過去了整整十三年。

 十三年後,西梁歷北戎州鴻靈十三年六月四日。

 北地靈山腳下,兩位律宗僧侶正在徒步旅行。

 一老一少,一僧一大。

 老僧滿臉風霜,望著蜿蜒的山路,悠悠讚歎:\"風和日麗,國泰民安。\"

 光頭小和尚的腦袋閃耀著清亮:“風調雨順倒是真的,但國泰民安,師傅您是如何洞察的呢?”

 老和尚一時啞然,恍惚間雙手交疊:“老衲習慣了這麼說。”小和尚朗聲笑道:“師傅,您這是戲言,是習慣,要改正才是。”

 自幼年起,他就如此調侃老和尚,而老和尚總是欣然接受,對他充滿慈愛。

 “世人常常這樣說,我便姑且相信了。”老和尚微笑著回應,小和尚看著他斑白的鬍鬚輕輕一笑:“世人多愚昧,師傅您這超脫塵世的人,卻信了這些愚者的言語。”

 老和尚淡然一笑,沒有反駁。

 此刻天色尚明,靈山隱約可見。兩位僧侶提振精神,一鼓作氣穿過了西梁城。

 西梁城如墨般深邃,城外流淌著一條江河,不承載浮萍,不見魚蝦蹤影。

 “師傅,這是何處之水?”小和尚滿心好奇,老和尚卻露出一絲憂慮:“如果我沒猜錯,應稱為無渡江!”

 小和尚聞言皺眉,仰頭遠眺:“那江頭的山脈,又屬何地?”老和尚順著他的視線望去,隨即雙手合十:“那是渝門關無疑。”

 小和尚興奮起來:“據經典所述,無渡江畔的渝門關後,三十丈之地便是不周靈山之路!師傅,我們終於抵達了!”

 老和尚點頭,隨即輕輕搖頭:“靈山已現,老衲也該踏上歸程。”

 “這是為何?為何不去攀登?”小和尚驚訝地問,老和尚指向腳下:“師傅的旅程止於此,你的因緣之路,卻在那靈山之上等待。”

 老和尚開始往回走,小和尚卻感到困惑:“師傅您的意思是什麼?我們歷經三年,從大荒西澤北上,好不容易找到這裡,您只看了一眼就滿足了嗎?”

 儘管如此,老和尚的步伐堅定不移,提起溼漉漉的竹簍,愉快地吟唱起淨土佛曲。小和尚遠遠跟在後面,只聽見最後一句:世間人以苦為樂,靈山霧遮徒增憂。

 小和尚撓了撓頭上的戒疤,雖然並未理解,卻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腳步。

 他臉上仍帶著一絲迷茫,如同大多數同齡少年,不明所以地轉過身,忘記了詢問老和尚要去何處,只是堅定地走向渝門關。

 就這樣,小和尚和他的師父心照不宣地,各自消失在對方的視線中。

 其實,小和尚曾預想過這一天的到來。從小,老和尚就告訴他,這裡是決定他下半生命運的地方。為了這一刻,老和尚帶著還在襁褓中的他尋找了整整十三年。

 小和尚不懂,為什麼師傅會執著地尋找這個地方十三年,找到後卻又毫不猶豫地轉身離開。他也不懂這份長久的堅持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只知道自從降臨人間,他就在旅途中,除了這件事,似乎再無其他事可做。

 他深知此刻放棄太過可惜。於是他並未向老僧辭行,儘管心中充滿留戀,但這是老僧與他早已約定之事。

 靈山初現,往事如煙消散。

 兩代僧人各自東西,只餘下一條寂靜的江流。江邊的渝門關黑黝雄偉,不周山在其後綿延入雲端。

 雲頂山峰的景象,未曾向凡人揭示。

 小僧踏入不周山,足足用了十三日才攀登至峰頂。沿途有詭異的低語迴盪,然而視線所及,卻無一物作祟。

 竹籃內的食物早已耗盡,山頂寸草不生,無奇異景色可言。他在崎嶇的怪石間穿行許久,終於發現一座破敗的道觀。

 道觀一側,居然靜立著一座孤零零的墳冢,其上一塊殘破的墓碑,光滑無痕。一旁站立兩人,一位身著道袍的少年,手中託著一隻白貓。另一位則是青年道士,他揹著手,姿態略顯慵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