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河洛水 作品

第38章 老村現狀

 土崖上的住戶屬於塌陷區,是第二批移民對象。他們在時隔三年之後也搬遷到了東塬上,所不同的是與本組居民的距離更遠,他們又和其他組的群眾結成了新的鄰居。

 這一下,老村成了名副其實的老村。只是還有些歲數大的老人不願和子女們一塊生活,留守在土窯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打發自己老來的時光。

 現在的老村,平地已被複耕,各家根據各自的宅基地或栽樹,或種小麥、玉米、豆類,能開挖的土崖已被開墾,每年也都有所收穫。讓人感到不解的是,那眼過去支撐半個村子吃用水的井想必也隨著人的遷移而變的乾枯,翠綠挺拔的的竹園也呈衰敗跡象。難道植物也需要人的哺育。村裡群眾百思不得其解。真奇怪,人走了,井水也少了,竹筍也出少了,竹子也幹了不少――

 老村的成名還來源於一個劉氏老人和一座廟宇。劉氏老人叫劉育正,他在村裡稱得上是一代文豪,寫出來的毛筆字是工正有方,地閣有度。他曾不止一次的對人說,在北京當翻譯家的曹靖華老先生是他的小時同學,彼此關係很要好。後來曹老到了北京,就來往少了,偶有書信來往,也只是讓有時間去北京找他。在解放初期,因修一條路和某人鬧起了別勁,為路線各不相讓,劉育正致信當時的縣政府,終是修路拐彎繞行,劉育正的名字因此而驚動四方。他的大兒子早年在黃埔軍校受訓,獲授了一柄蔣介石的中正劍。文革中紅衛兵翻出了那柄劍,把他們全家批鬥了一回又一回。直到今日,他的後輩們的腦海仍忘不了那段殘酷的歲月。

 小河西的老學校是座玉皇廟,玉皇是大帝,其廟宇極是富麗堂皇。四鄉八鄰的善男信女每每頂禮膜拜,整日香菸繚繞,香火旺盛。整座廟宇佔地約有三十餘畝,分為前殿、後殿、東西兩廊。

 前殿的建築為三開間,風火山式,木石結構,古樸精緻,氣勢雄偉壯觀。殿內放置著各路神兵天將的神像,看上去神威凜凜。

 玉皇大帝的廟宇是後殿,正殿三間,偏殿三間。正殿的中央,矗立著玉皇大帝的塑像,居高臨下,氣勢不凡。殿的周圍懸雕八仙過海,刻畫細膩,形象逼真,乃石雕藝術上品。整座大殿的木雕、磚雕、石雕藝術精湛,富有地方特色。歇山頂石木結構,傘頂為八層八組尾昂,頂部又裝飾著團龍,雕刻稱之一絕,且外觀均為貼金,在陽光下閃閃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