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新任人皇

 這些世家並非孤例,實際上,他們曾一度主導著帝國的格局,但現在,他們的影響力已經被帝國全面壓制,昔日的家族勢力幾乎蕩然無存。

 儘管大秦的世族仍然存在,但他們手中的土地已經落入帝國的掌控,不再是阻礙帝國進步的頑石,人才也不再成為帝國前行的束縛。

 帝國推行的全民免費教育政策,由贏耀一人獨自承擔所有的教育投入,他的身影彷彿引領著整個帝國,推動著革新與變革的步伐。

 民間對此議論紛紛,有人驚歎於帝國深藏不露的底蘊:“誰能想象,帝國竟握有如此強大的底牌——驚神陣,竟然能抵禦甚至消滅千化神境的侵襲。”

 他們猜測,正是由於驚神陣的存在,贏耀才敢於無視百家和世族的挑戰。

 “即便沒有九公子,那些策劃恐怕也要功虧一簣。”

 然而,這些臣子只是看到了表面,未觸及事實的核心。

 事實上,帝國的驚神陣始終針對的是仙門而非世族,他們的認知僅停留在表象之上。

 然而,民眾們期待的官方公告終於來臨,李斯、宗正和尉繚三位巨頭聯合發佈了始皇的退位詔書,宣佈贏耀,帝國的第九皇子,將成為第二代君主,而贏政將退居幕後,成為太上皇。

 這個消息一出,帝都的百姓心中如釋重負,他們擔憂的是其他王子繼位會帶來動盪。

 對於大臣們來說,他們深知贏耀的實力無人能敵,除非贏耀自願放棄,否則皇位爭奪戰幾乎是不可能撼動他的地位。

 掌握軍權的贏耀,只需一個念頭,就能輕易奪回寶座。

 更重要的是,帝國的財政大計皆由贏耀一手操持,其他王子難以承擔。

 這就是贏耀的自信,他的支持者和既得利益者都無法動搖。

 比如驚神陣如今的威力,是經過贏耀改進後的優秀成果,若是原版,恐怕要耗盡帝國的氣運才能取勝。

 失去氣運,就意味著帝國的衰亡,贏政也將難逃一劫。

 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如果沒有贏耀,秦國將面臨滅頂之災。

 贏耀的出現,猶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大秦的道路,使得原本可能的滅亡命運發生了逆轉。

 即使取得了勝利,大秦的根基卻被削弱,這是個無法彌補的悲劇。

 大秦雖勝,卻未能保全自身的底蘊,只能成為他人的墊腳石,這是最為悲涼的結局。

 在贏耀登基後,他不僅要重新扶植和培育宗室子弟,重建大秦的底蘊,還要面對這巨大損失帶來的挑戰。

 在未來的多元種族衝突中,大秦的生存取決於持續的強盛。

 要守護帝國的穩固,唯有不斷壯大自身,抵擋外來侵犯。

 驚神陣的存在,既是防禦的盾牌,也是震懾敵人的利器。

 欲顛覆大秦,首要目標便是摧毀驚神陣,其次才是皇室根基。

 否則,任何企圖撼動大秦的勢力都將面臨無法逾越的壁壘。

 在那璀璨星辰之夜,朝廷的巨頭們齊心協力,共同宣告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

 他們宣佈,明日將是贏耀登基為帝的時刻,其他王子的覬覦將不再可能。

 對於整個帝國來說,這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宗正、李斯、尉繚等輔佐者忙碌而不覺疲倦,全身心投入到籌備工作中,期待著新皇的登基大典。

 出人意料的是,贏耀尚未正式冊立儲君,便直接接過了王位的權杖。

 他的順利登基,離不開先皇嬴政的威望和親自授權,否則,那些堅持傳統觀念的大臣們可能會成為阻礙。

 這些頑固的保守派,在帝國並非少數。

 然而,有了帝國至高無上的聖旨,以及白起、夜和蓋聶等人的支持,贏耀的繼位已成鐵板釘釘。

 特別是龍靈的認可,象徵著人族氣運的歸宿,這是無法質疑的事實。

 人族的命運如今緊密相連於大秦,因為再也沒有第二個帝國能代表他們的存在。

 龍靈的認同並非自願,而是大秦作為人族唯一倖存的國度,它見證了人族在最艱難時刻的統一,以帝國的形式承載著人族的希望。

 一旦大秦隕落,偽人祖殿將取代其地位,預示著人族的厄運。

 因此,贏耀明白自己的責任重大。

 次日,贏耀已全然準備好迎接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他身著由上等天蠶絲精心編織的龍袍,莊重而威嚴。

 在皇宮的麒麟殿中,面對文武百官的跪拜,他正式步入了皇帝的行列。

 坐在龍椅上,贏耀以堅定的語氣宣讀聖旨,然後開始了他作為新皇的就職演講:“朕深知,諸卿或感簡略,疑慮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