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墨兮 作品

第十三章 白雲觀上3

    白雲觀。顧名思義,是一座依山而建的道觀。

    據說白雲觀始建於“番王之亂”中期,一路從當年的戰火連天,走到了如今的太平之世。

    且據說在那個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血流成河的戰亂之年裡,白雲觀依仗著其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以一觀之力,庇護了不少周邊百姓,累計救濟者高達數千人之眾。

    錦氏子孫大多知道,錦氏開國太祖之所以定都丹衢,不單單是為了“天子守國門”。

    也因為錦氏太祖在困苦之時曾受過白雲觀的庇護。雖然那僅僅只是一飯之恩。

    錦氏太祖是個念舊念恩的人。在華燻國開國定都之時,錦氏太祖毫不猶豫地就擇定了距離白雲觀最近的丹衢城為都城,堂而皇之地將白雲觀納入了天子腳下。

    在當今佛教盛行的華燻國,白雲觀之所以能屹立百年不倒,便是因為錦氏太祖當年定下的“任時光荏苒,不可動白雲觀寸土”的規矩。

    如此掐頭去尾地算一算,白雲觀也是一座有著上百年曆史的老道觀了。

    古往今來,道教供奉的神仙非常多,比較常見的供奉的神仙有三清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皇大帝、四御、三官、西王母、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等。

    因為三清天尊是道教的最高主神,象徵著“道”的一體三位,所以天下道教最常供奉的便是三清天尊。比如白雲觀,供奉的就是三清天尊。

    這不,被眾星拱月著的錦畫堂一走進白雲觀的大殿,就看見了那記憶之中的三清天尊像。

    道教神像遠不如佛教佛像那般張揚誇張,動不動就高達幾丈甚至幾十丈高。

    曾有古人云:“道至尊,微而隱無狀形象也,但可以認其誡,不可見知也。”

    《陶隱居內傳》中亦有云:“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禮,佛堂有像,道堂無像。”

    從這寥寥數語的記載之中,可見道教在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僅有神位或壁畫。

    據相關史料記載,天下道教開始供奉神像,是在錦氏太祖定都丹衢、命工匠造了第一尊三清天尊神像以後,當今天下四國的道觀才相繼跟著開始造的供奉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