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塘舞仕 作品

第403章 兵家不爭 十分顛簸崎嶇路

    其次,缺乏戰略意義。

    中國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一般可分為兩種,一是在邊境,用於抵禦外族入侵的防禦之地,比如山海關;二是中原地區,攻佔首都或者大片地域所必經之地,比如彭城。

    彭城地處關洛(關中、洛陽一帶,泛指北方地區,是傳統的政治中心)、幽燕(邊疆政治中心)和江南(財政)三個重要地區的連接部,所以說,這個位置實在關鍵,誰佔領了彭城,誰有佔有優勢,所以不得不爭。

    再說福建。福建地處東南沿海,而中原王朝的敵人主要是來自北邊的遊牧民族,所以遊牧民族入侵時可能經過的隴西、陝西、山西和幽州一帶就成了重要的戰略要地。至於偏於一安的福建,因為無法影響中原爭霸,也無法影響遊牧民族入侵,自然不可能成為戰略要地,所以才成了兵家不爭之地。

    第三,經濟價值不高。

    福建七山二水一田,平原地形很少,而且平坦地區幾乎都集中於沿海一線,也就是閩江入海口的福州——馬尾地區;晉江入海口的泉州——晉江地區;九江入海口的廈門——漳州地區。儘管有十分之一的耕地,但因為這些區域缺乏縱深,沒有上游腹地,加上福建內陸幾乎都是山區,路也是難走的轉山路。

    在重農抑商的古代,因為福建的農耕潛力較小,所以不少重農抑商的朝代自然就看不上了,不過南宋、元朝重視商業和海運,所以福建也有一段時間很風光。但明朝恢復重農抑商政策後,福建又被忽略了。

    也就是說,福建多山少田,不盛產糧食,所以在古代的受重視程度就不高。比如抗日戰爭中,日本佔領了大半個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大多淪陷,但福建例外,日本只封鎖了福建沿海,佔領了廈門、福州,而對於福建剩餘的大部分腹地卻從未染指,是因為打不下嗎?當然不是,畢竟連防禦更強的江西、湖北、山西等地都失守了,之所以不佔領,主要就是福建的戰略意義不突出,而且既缺乏煤鐵,也不盛產糧食,佔領的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