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堂 作品

第483章 北邊的江山大有可為(繼續五更大章)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要是不放在一起,也許大家就相安無事了。

    但是,一旦接壤,那麼遊牧民族必然會是農耕民族的天敵,這是自然規律決定的。

    遊牧就註定了它的產出穩定性不如農耕,一旦遇到了天災,立馬就斷糧。

    這個時候,掠奪,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從早年的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秦漢,一直到隋唐,這個規律都沒有任何改變。

    如果沒有李寬,在接下去的幾百年,上千年裡,也不會有改變。

    “陛下,草原之所以沒有辦法長治久安,歸根結底是因為這些地方還不是真正屬於大唐。哪怕是通過戰爭,短暫的征服之後,最終大唐的官員也沒有辦法把這片土地納入統治之中。要讓草原長治久安,就需要改變這種狀態!”

    “你的意思,推廣棉花種植就能改變這種狀態嗎?”

    “單純的靠推廣棉花種植,當然是不夠的。但是在雲中都督府和河東道北部推廣棉花種植,只要規模上去了,這些地方到處都是唐人的村落、城鎮,那麼這些地方慢慢的就會跟關中一樣,成為我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這些地方的牧場全部都變成了棉田,當這些地方都修築了城池,當這些地方隨時隨地都有大唐官兵出沒,長治久安,豈不是必然的嗎?”

    李寬現在的想法,就是讓草原不再是草原,變成一片片良田,那麼這些地方,就會是大唐穩固的州縣了。

    至於對環境會不會有什麼不良影響?

    這個年代,誰會去考慮這個問題?

    老虎滿山跑,樹木遍地長。

    在這樣的年代談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一點意義都沒有。

    “朔州自古就是邊城,不說那些勳貴功臣,普通百姓有幾個願意去的呢?”

    李世民聽了李寬的話,已經有點心動。

    不過,他還是對這個建議沒有太大的信心。

    在他看來,真要是這麼容易就解決了草原問題,哪裡還能有這樣的難題落在自己頭上呢?

    其實,這也算是當局者迷吧。

    以前,那是沒有棉花這樣的特殊作物,也沒有水泥路聯通長安到朔州,更沒有充足的糧食。

    所以,李寬的這一套,放在以前,那絕對是屬於紙上談兵,昏招一個。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

    登州的鯨魚肉乾、江南的稻穀,都可以直接走水路運輸到洛陽,然後通過四輪馬車,走水泥路快速的轉運到洛陽到朔州沿線的州縣。

    有了裝載量大的四輪馬車和水泥路,運輸的效率大大提高。

    養活一個一兩百萬人,根本不是問題。

    畢竟,這些人雖然主要種植棉花,但是也不可能真的什麼其他的作物都不種的。

    按照大唐百姓的習慣,哪怕是分給他一百畝地,他肯定多少也會種植一些菘菜啊,粟米啊之類的,解決自己的口糧問題。

    再加上這些地方緊挨著草原,牛羊也是不缺的,其實倒不至於所有的東西都依靠外地運輸。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陛下,百姓也是人,只要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問題,讓他們感受到移民的好處,那麼自然有人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觀獅山書院醫學院附屬醫館準備在這些移民的州縣,每個縣都建設至少一座醫館,並且,微臣也會安排人手在每個州府至少設置一座棉花作坊,配套建設相應的蒙學和小學,並且鼓勵觀獅山書院的學員去到這些地方實習,全力支持這些州縣的建設。”

    李寬推廣棉花種植,顯然是準備了一堆組合拳。

    百姓擔憂什麼,我就給你解決什麼。

    一個人一百畝永業田,女人也給你分田地,一家人整體搬遷過去,很可能就是幾百畝地。

    這對家中良田無幾的百姓來說,誘惑力不要太大。

    一旦朝廷真的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絕對會迎來一大波移民潮。

    這幾年,關中的人口增加的非常快,已經有點超出土地的承受負荷了,正好外遷緩解一下這種局面。

    “如今薛延陀人也不安分,要是大量移民到朔州周邊,難保大戰一起,搞得生靈塗炭,到時候朝廷的威信可就大打折扣了。”

    李世民基本上已經被李寬給說服了,但是他還是有自己的擔心。

    “陛下,薛延陀人已經難成大氣,只需讓薛仁貴帶著五萬大軍,就可以滅了他們。之後,按照微臣的想法,西起涼州,連接銀州,再通朔州,之後連上幽州,這一條橫線,四個節點,將會是我大唐北方邊疆的第一道紡線,如今涼州到銀州的水泥路已經在修建,朔州到幽州的也已經開工,兩三年後,這條紡線就已經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