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四百六十三章 大宋中興離不開好漢!

 汴京城內,為了章惇的事情,物議紛紛之時。

 一封來自淮南的奏報,讓趙煦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多事之秋啊!”

 他捏著來自淮南東路走馬承受公事甘先立的奏疏。

 淮南東路數州出現了大旱!

 雖還不至於赤地千里,卻也是河水流量大減,大量莊稼開始枯死,今年淮南歉收已成定局。

 這可不妙啊!

 去年,河北水旱交替,就已經夠讓人頭疼的了。

 今年旱災再來,國庫恐怕又得掏錢賑災了。

 搞不好,還不得不招刺流民為廂軍。

 更麻煩的是,受災的地區,剛好卡在大運河這條汴京生命線的大動脈上。

 運河流量減少,直接影響漕運的糧食數量。

 想到這裡,趙煦的眉頭就皺的更緊了。

 汴京城每年有八百萬石漕糧的缺口。

 其中,東南的漕糧至少佔了八成。

 毫不誇張的說,現在的汴京,全賴東南供養。

 兩淮地區不僅僅是漕糧最大的集散地,也是漕糧的主要供給地。

 “這樣下去可不行……”趙煦說著,就走到了內寢,讓馮景帶人揭開了那副掛在內寢的牆壁上的,由沈括繪製的大宋天下州郡寰宇圖上蓋著的紅布。

 他站在這副木製的地圖前,凝視著上面的州郡。

 “馮景……”趙煦招招手。

 馮景立刻來到他面前:“大家有何吩咐?”

 “我問問你啊……”趙煦看著他:“你說這狡兔尚且三窟,緣何國朝命脈,卻全繫於這條大運河上?”

 馮景那裡懂這些?即使是懂,他也不敢說,只能弱弱的道:“大家,臣不懂水利之事,您應該問宋都知。”

 趙煦點點頭:“也是哈。”

 “傳宋用臣來見朕吧!”

 “諾。”

 ……

 一個時辰後,宋用臣被召喚入宮。

 自從宋用臣卸任了都大東流道清淤大使以及河北、京東等路道路修葺大使的差遣後。

 趙煦就讓其和沈括一起主持專一製造軍器局的事情。

 如今,專一製造軍器局的制度,差不多理順了。

 財政審批、預算,由戶部負責,目前負責人是章衡。

 人事、管理則是沈括主持,內部監督,則是宋用臣為首的內臣。

 “臣恭問大家聖體無恙。”到了趙煦跟前,宋用臣一如往昔般的恭敬、謹慎。

 “宋都知來了……來我面前說話吧!”趙煦微笑著將宋用臣喚到他身邊。

 宋用臣當即彎著腰,儘可能的讓他的身高低於趙煦如今的身高。

 這就難為他了。

 宋用臣身高五尺六寸,他得把頭低到胸口,才能讓他顯得比趙煦矮。

 趙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指著牆上的木製輿圖,對宋用臣道:“都知啊,淮南東路,又出現了旱情……”

 “已有一個月沒有下雨了。”

 宋用臣靜靜的聽著,沒有請纓的舉動。

 因為他很清楚,假如官家是要派他去主持救災的話,一道旨意就行了,不會專門將他喚到禁中,專門囑託。

 趙煦輕聲道:“今年恐怕,天下各路,又會開始頻繁受災。”

 小冰期影響下的氣候,就是這麼無常。

 一會大旱,一會暴雨洪澇。

 甚至和去年一樣,兩者一起來,先洪後旱。

 這個影響是全球性的。

 所以,西夏、遼國、交趾、高麗……都會受到影響,沒有人可以擺脫。

 換而言之,西夏今年肯定還會繼續大旱!

 所以……

 趙煦知道了,上上輩子党項人為何要撕毀和議了。

 他更知道,為什麼連吐蕃人也會跟著鬧了。

 天災啊!

 不搶大宋,他們活不下去。

 想著這些,趙煦就對宋用臣道:“古人云:未雨綢繆,我恐將來水旱之災,難以消弭。”

 光是一條黃河,就夠趙煦頭疼的了。

 雖然去年對東流道進行了疏浚,同時開始增加了黃河中段的植樹造林。

 可問題在於,黃河上游以及河套地區,都不在大宋治下。

 所以,趙煦就算是在大宋境內種滿了樹。

 只要党項人還在孜孜不倦的砍樹,那麼,黃河該決口還是會決口。

 無非不過早幾年,晚幾年的問題。

 “所以啊,朕想著是該多準備幾個後手了。”

 “汴京城不能再完全依賴汴河了!”

 宋用臣的心臟猛地跳了一下。

 不依靠汴河?

 還能依靠誰?

 蔡河?五丈河?金水河?

 這些河流加在一起,也沒有汴河三成的運力。

 而且它們比汴河更容易受到降水影響。

 但他依然保持著沉默,安靜的聽著自己的主君的話。

 “我欲在京東開港!”趙煦將手指向輿圖的一角,那現代被稱為山東,如今是為京東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