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四百九十二章 文彥博:我確實是老了!

 元祐元年五月癸亥(初七)。

 趙煦親出宮中,在宰執大臣簇擁,以及御龍諸直護衛下,親倖於咸宜坊親賢宅,慰問看望兩位皇叔及其諸子。

 自然,也見到了如今才十四歲的趙孝騫,勉勵之,賜玉帶。

 然後,自是侄親叔睦。

 歸宮,上報兩宮,宰執皆言:臣等擁陛下,親倖親賢宅,二王並侍甚恭,諸王子擁戴皇帝,親親之情,發乎於言表,陛下待之以禮,優容備至,實國朝之幸!

 兩宮聞之,下詔命學士院制詞曰:先皇帝篤兄弟之好,以恩勝義,不許二叔遷於外,蓋武王以待周、召也。太皇太后、皇太后,嚴朝廷之法,以義制恩,始從二王之請,出就外宅,得孔子遠其子之義也!今皇帝陛下,親倖二王之邸,以親親之道,恩賜二王及諸子,此蓋成王之奉二叔之道!列聖不同,同歸於道,可以為萬世法。

 太皇太后看了制詞,特別開心,得知寫制詞的,乃是翰林學士承旨範純仁,當即大喜,感慨道:“果然不愧是范文正公子也,深諳聖人之道。”

 這詞,寫到她心坎裡去了。

 天家確實是和和睦睦一家人,相親相愛,無有掛礙。

 那一句可以為萬世法,更是讓太皇太后歡喜不已。

 於是詔賜範純仁玉帶,加食邑四百戶。

 這也是內製詞臣的好處之一。

 一道制詞寫得好,就可以獲得天家歡心,從簡在帝心,視為心腹。

 亦是翰林學士,被視作四入頭的原因。

 於是,在派人和向太后、趙煦溝通後,更令有司,加徐王灝、荊王郡,每年正賜公使錢各五千貫,以懋國家宗親之親,並特旨為實給,也就是沒有省陌,一貫就是實打實的一千文。

 可太皇太后不會知道,在她高興的時候,汴京城內,已是暗流湧動。

 隨著,汴京新報連續兩天,追蹤御史臺內‘可能’的‘刑訊逼供’。

 一些人開始坐不住了。

 監察御史裡行呂陶,忽然開始對都堂欲以考工郎中王子韶,為吏部侍郎的任命,開始彈劾。

 理由很簡單。

 王子韶這個人—猥陋不謹。

 意思是人品不行,道德敗壞,可謂除了能力之外一無是處。

 而王子韶,標準的新黨干將。

 熙寧變法之初,被舊黨士大夫們,編排位列‘十鑽’之一的‘衙內鑽’。

 意思是這個人,專會走衙內關係,玩攀附倖進,跑部要官。

 趙煦一看到通見司送來的彈章,就笑了起來:“果然,有人坐不住了。”

 若他沒有在現代留過學,可能也就被這一篇看似和李雍案毫無關係的彈章給矇混過去了。

 會以為,此事和李雍案,毫無關係。

 可惜,他在現代留過學。

 而且還是在國內頂尖的宋史研究專家門下求學。

 各地博物館、圖書館,沒有少跑。

 很多細節,也都聽老師講過。

 自然,只是一看被彈劾的人的名字,再看彈劾的人的名字。

 他就已經知道了這些人的意圖。

 “這是要在往黨爭方向引呢!”

 “真是好大膽子!”

 趙煦別的事情,可能還能容忍。

 可,若有人要在朝堂裡搞風搞雨,掀起黨爭,那他就不會客氣了。

 趙煦放下彈章,對著馮景勾勾手。

 馮景立刻來到他面前:“大家有何吩咐?”

 “母后如今何在?”趙煦問道。

 “回稟大家,臣聽說,今日太后娘娘在保慈宮裡,與諸位先帝妃嬪閒聊。”

 “皇太后、林賢妃、刑貴妃、武德妃等皆在。”

 “哦……”趙煦點點頭,對他吩咐:“汝且去保慈宮傳話,便說今日天氣不錯,我欲請母后來福寧殿賞花。”

 “諾!”

 目送著馮景遠去的身影,趙煦咧起嘴來。

 “呂陶呂元均啊……”

 “倒也不奇怪!”

 這一位,是三蘇的同鄉、好友,乃是皇佑四年的進士。

 在舊黨之中,是出了名的頭鐵,也是一位標準的清流。

 這個人的才華是不錯的。

 熙寧年間,中過制科呢!

 須知,在大宋,進士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成就。

 這就是制科,制科的難度,不用多說,能考上的都是學術、才幹上上之選,大宋立國以來,迄今制科中者不過三十人。

 其中一人,就在如今的都堂上——左相、申國公呂公著。

 諸如蘇軾、李覯這樣的大文豪、大學者,也都是制科進士。

 這位呂陶,自不一般。

 而趙煦知道一個細節,昔年,舉薦呂陶參加制科的人,名叫:祖無擇。

 這一位是嘉佑元老,資歷幾乎都快趕上文彥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