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山夢 作品

第四十章 心思

    詳,皆系加急鋪遞。查安慶府桐城縣八月二十二日現匿名貼,內稱代皇執法等語,二十三日夜有人聚眾為亂

    ,於城樓殺人懸屍,延燒兩家鄉宦門房。”

    船伕一直很平靜,一直聽到最後微微皺眉道,“鄉宦?”

    老者低著頭,“正是兇險之處,去歲有宜興之變,四月溧陽之事餘波未平,皆涉鄉宦。”

    船伕沉吟道,“你的意思,桐城此事背後又有某位大人的操持?”

    “職下不敢,只是說此事兇險,皆因那位大人最懂聖上的心思,鄉宦之事一個處置不當,便有結黨之嫌。”

    “桐城那兩名鄉宦乃何人?”

    “吳應琦和葉燦,分別官至南大理寺卿、南戶部尚書,已致仕多年。此兩人皆非東林。暫與大人無關,但桐

    城詩書傳家之大族不少,除了何如寵之外,既有東林又有閹黨,桐城士子之中多為復社。其中牽涉複雜,若

    桐城只是尋常兇案就此了結,那也罷了,但若形勢繼續發展,便難以盡言。”

    “既有代皇執法的帖子,便不是尋常兇案。”船伕停頓一下輕輕道,“東林、復社。”

    老者把聲音壓到最低,“一旦沾染上這兩樣,朝中那位大人便會窮追不捨,務要與虞山先生牽連起來。”

    “舉朝皆知虞山先生乃本官座師,皇上明見萬里,不會被他輕易矇蔽,他若牽強附會,徒惹笑柄爾。”

    “大人掌江南十府,此天下財稅所出,向來舉朝矚目,那位大人未必甘心大人久據此位。”老者抬眼斜打量四

    周,“前些時日張溥與本府推官周之夔論戰,復社士子群起圍攻周之夔,誓要將其逐出蘇州府,此事已在朝

    中物議沸騰,言說江南官場縱容復社。四月溧陽之變波詭雲譎,因大人應對得當,其背後之人未盡全功。此

    時桐城事起,無論大小皆不可輕忽,萬不可授人以柄。”

    船伕眯眼默想片刻道,“王公弼的意思是如何處置。”

    “王道臺在牒呈中言稱,收報之時,亂民多寡、頭領一律不知,皮應舉與桐城知縣楊芳蚤又堅拒調兵,此兩

    人已星夜入桐安士民之心。王道臺欲駐節安慶觀望形勢,暫不調兵過江。”

    “暫不調兵?王公弼能調得出兵否。”

    老者低聲道,“職下上月曾往池州,徽寧池太兵備道之下,實無可用之兵,大江以南倒也罷了,偏有安慶孤

    懸江北,此一府歸於應天巡撫治下,卻與蘇州相距千里,又天塹阻隔,實難兼顧。”

    “安慶歸於應天巡撫治下,便如南陽之地分隸河南湖廣;六和、江浦歸於應天府,此乃朝廷犬牙相制之意,

    不令天險為人擅專,此時不說也罷。”

    “雖是如此,但安慶只有一水上守備。陸上無一兵可用,一旦有事,則仰望於千里之外。如今流寇肆虐湖廣

    河南,萬一荼毒江北,於大人終是隱患。”

    船伕輕嘆道,“此事今年已兩奏於皇上,皆被駁回,只能容後再議。你派人留意著巡按衙門,不能讓他們先

    把桐城之事上報。”

    “職下明白,晚間便會聯絡布在巡按那邊的耳目。”

    “桐城之事不可輕忽,你明日往池州面見王公弼,令王公弼每日一報。要他在南岸儘速彙集兵馬,一旦桐城

    有變,即刻過江剿滅亂賊,以免釀成巨禍。”

    船伕說罷,拍拍下襬上被船槳沾上的泥漿,一躍上了馬背,老者立即上了自己的馬跟隨而去。

    旁邊站著的一名衙役對旁邊人問道,“你可知這人是誰?”

    “想來該不是啥了不得的人物,否則怎會一人一船巡汛。”

    衙役嬉笑道,“那你猜錯了,他便是應天巡撫,張國維!”

    ……

    注1:張國維崇禎七年四月到任應天巡撫,重視水利,常單舸巡汛,著有《吳中水利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