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小羊羔 作品

第902章 官學與私學

  鄧析淡淡的道:“右丞相所言,大繆。”

  “毀了鄉校,國人以吏為師,我吳國可在各地開設官校,如稷下學宮一般的模式,招收貴族、庶民入讀。”

  “這樣栽培出來的人才,不會忤逆王意,更不敢公然聚眾議政,誹謗王上!”

  “你!”

  孔丘一時間,居然無言以對了。

  因為,以吳國現在的國力,的確能進行公辦教育了。

  開啟民智嗎?

  早在多年前,慶忌就考慮過這個事情。

  當時是礙於吳國要大力發展軍力,恢復民生,所以在文化領域就一直放任自流。

  總的來說,吳國要開啟民智的話,有利有弊。

  利處是能讓吳國人才濟濟,文化鼎盛。

  壞處就是一旦士子們長了見識,可能居心不良……

  封建時代的王朝,一般來說,都是要控制國人思想的。

  耗費最低的成本,莫過於使用愚民政策。

  歷史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同時,宣佈天下要以吏為師。

  並不是說讓官吏去教庶民讀書識字,而是說往後他們有了糾紛,爭執不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時候,就去找父母官評理,官員說的話就是標準答案。

  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有諸子百家,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一大波人,都廣收門徒,著書立說,徒弟們對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老師的話就是標準答案。

  他們那一套,都是一家之言,屬於“私學”,跟街頭巷議差不多,故而秦始皇的要求是一切聽官府的。

  當然,官吏也不能任意是非,官吏要按照國家政策法規來行事,小官聽大官,大官聽皇帝,最後皇帝的話就是世間唯一真理。

  說白了,以吏為師,就是以帝王為師!

  漢承秦制,在統一思想方面一脈相承。

  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就是說,往後士子們都來學習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經。

  因為這六經都屬於久經考驗的經典,承認皇權至上,所有國人都必須當“順民”。

  東漢經學名家,從其學者動輒成百上千,甚至門徒上萬,私學的學生,遠超於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