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鈦金 作品

第二百九七章 沒有煤賣了

    窮人過冬挖田鼠洞,那麼有錢的過冬一定要買煤炭,現在的是明朝初期,天氣還是比較溫和的,大約應該是明朝中期的時候,會出現可怕的小冰河時期,這個時期, 真的是能凍死人。

    我要說小冰河時期,大家其實都知道,但是大家知道小冰河時期有多冷嗎...?

    眾所周知,我國有四大火爐城市,應天就是其中之一。想必現代的應天人已經見識過了應天夏天時的燥熱,確實如同被悶入火爐中一樣, 讓人有些無法忍受。

    按照《明史·五行志》的記載,應天正常情況是冬天少有風雪, 可明朝時卻“冬奇寒, 河凍數日不解”。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河凍居然處於數日不解的狀態,恐怕要比如今的東北地區還要寒冷。

    此外《閱世編》中記載了安徽地區冬天的天氣情況,書載“大雪數天,平地積三尺。”

    按照現代的長度單位進行換算,三尺就相當於一米左右。

    史書中的這些數字確實是觸目驚心,平地可以使積雪厚度達到一米左右,若是八九歲的孩童在其中,恐怕都不能露頭。

    華東地區如此寒冷,那麼一向暖和的南方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況?

    《廣東通志》記載,公元1506年廣州瓊州千里飄雪,境內積雪達數尺之厚。最冷的時候雪線甚至覆蓋了海南島北部,用萬里冰封來形容都不為過。

    北方人還好,他們習慣於入冬之前準備過冬的衣被,長久下來也積攢了不少過冬的衣物,勉強可以捱過這種極寒的天氣。

    而南方人之前已經習慣了四季如春的生活, 從未想過會遇到如此寒冷且持久的極寒天氣, 自然也就沒有準備禦寒的衣物。

    可當全國性的極寒天氣席捲而來時, 他們再想購買禦寒衣物已經來不及了。

    雖然當時的棉花在朱元璋的推動下已經並不稀罕,可面對全國性的災難,不僅讓棉花的需求暴增,而且寒災後往往伴隨著旱災,棉花產量一再降低,這就導致棉花價格一路走高,堪比黃金,普通人已經無法承受。

    因此僅廣東地區就有數以萬計的人被凍死。

    很難想象,在冰天雪地之中,人們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夜間也沒有棉被保暖,那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無助和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