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鈦金 作品

第二百九七章 沒有煤賣了

    通過以上史籍的記載不難看出,在300多年前的中國,冬天極寒且持久,從南到北氣溫逐漸寒冷,而寒災過後總伴隨著旱災,因此也就加劇了明朝的滅亡。

    雖然從史籍中見識到了明朝時期的寒冷, 可這樣極寒天氣的危害有多大?除了人們要承受寒冷之外, 還要面臨怎樣的困難?

    首先就是糧食大量減產。

    這不僅是因為極寒天氣給農作物帶來的毀滅性的打擊, 還因為寒災過後一般都會出現旱災。

    從古籍《閱世編》中可以發現, 當時的雨雪出現嚴重地南移現象,這就導致了河洛,齊魯、吳越、荊楚、三輔等重要產糧地區都出現了連續的大旱災。

    眾所周知,荊楚地區一直被譽為天下糧倉,這一點在三國時代就已經非常凸顯。如果這裡出現旱災,全國的日子都不好過。

    其次牲畜被大量凍死。

    古代用於耕種的牲畜價格本來就貴,在長久的極寒天氣下,牲畜連續被凍死,那麼這無疑是斷了普通百姓的生路。

    除此之外還有交通。

    《北遊錄》、《閱世編》、《明史·五行志》以及《庸閒齋筆記》等眾多史料中,都記載了當時的交通運輸情況。按照這些史籍的記載,可以說當時全國的河面幾乎都處於冰凍狀態。

    水路不通,陸路同樣如此。三尺厚的積雪那真是寸步難行,別說是馬車無法前進,就是步行都頗為艱難,這也就導致了貨物流通緩慢,上傳下達的時間受阻,因此皇帝下達的許多命令要很久後才能傳達,尤其是南方,以及其他邊遠地區。

    在如此之多的難題之下,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口銳減,甚至是朝代的更迭。

    其實“小冰河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多次出現,且每次出現都會發生朝代更迭的情況。

    明朝一大半是亡在小冰河上面...這是老天爺的力量,真的是沒有辦法,雪還在慢慢的下著,喬正,嚴老倔,趙夫子三人坐在一輛馬車上,緩緩的進入了應天。

    這三人是要去買煤炭的,此時的大明用煤是很高的,特別是冬天,一般的富貴人家都要炭盆,這樣可以取暖,煤炭的開挖也是很簡單的,此時的大明有很多裸露的煤炭。

    直接僱人去挖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