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鈦金 作品

第四百五三章 三萬字的上表

    特大黃河決溢:黃河改道,從決溢到堵口持續1個月以上,區域達數十縣,受災人口100萬以上;

    長江特大洪水:範圍包括流域內絕大部分地區,持續時間長,平地水深數尺;

    特大淮河決溢:範圍包括流域內絕大部分地區,持續一月以上,平地水深數尺;

    從明朝的特大洪澇災害整體情況可以看出,特大旱情要比雨澇、決溢等特大水災多很多。特別是景泰到崇禎的141年間,特大幹旱達到70次,是洪武到正統年間的5倍!嚴重的雨澇、決溢也遠高於明朝前期。

    次生災害嚴重

    旱澇災害的頻發會造成顆粒無收、流離失所,老百姓飢寒交迫。然而這只是災害鏈的起始,它們往往會誘發更多的次生災害。

    其一,避無可避的蝗災。

    明代徐光啟,視“蝗災”為饑荒的三大元兇之一,並且指出了蝗災多因“旱極”而起,危害也遠甚於水旱。

    徐光啟的看法被現代科學證實,蝗蟲產卵的最佳產卵地就是含水量在10%-20%的土壤。乾旱時期水位消退,灘塗和裸露的河床給蝗蟲提供了繁衍之所。多的時候蝗群可在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 000~5 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

    繁衍出的蝗群以大量含水量較低的植物為食,快速成長,緊接著再度繁育,然後在飛到其他地方尋找充足食物繼續繁衍。這種惡性循環會讓原本小範圍的旱災擴散為大範圍的饑荒,農田、牧草乃至樹葉統統被蝗群啃噬一空。

    其二,可怕的瘟疫。

    瘟疫爆發的原因有很多,往往會成為旱澇災害的重要次生災害,而且在殺傷力上遠比旱澇災害更恐怖,救助難度也更高。

    旱澇災害時期,糧食短缺、家園破敗,流離失所的人們衣不遮體、食不充飢,免疫力大大減退。再加上旱澇災害時期氣溫變化劇烈,又興起了各種傳染源,很容易引發瘟疫。

    首先來看水災,它的致病性很高。水災一旦發生,人們很難獲得潔淨的水源,而且洪水興起時很可能從疫區或者土壤深層捲起病菌,快速感染人群。同時,在水災中溺亡的人畜屍體難以快速掩埋,很容易腐敗並滋生各種病菌和蚊蟲,成為傳染源。

    其次是旱災,同樣是疫情的高發期。旱災往往伴隨著高溫,人和牲畜缺少水源,他們雖然不會挨凍,但卻會因中暑而亡。大量的屍體在高溫下快速腐敗,滋生和散播各種危險的病菌。此外,旱澇災害都會加劇鼠患,這一重要的疾病傳播源進一步加快疫情的擴散。

    最可怕的當屬“旱災蝗災瘟疫”的“組合拳”,僅明朝萬曆年間,就發生兩起這樣嚴重的“複合災害”。明萬曆十三年-十五年,皖、鄂、豫、晉、陝五地大旱,而萬曆十四年又爆發了大蝗災和大瘟疫;明萬曆十六年-十八年,江淮流域大旱,同時發生大範圍瘟疫和蝗災。

    而且災情爆發時,總是有大發國難財的惡人們,他們或是私吞備災的倉儲,或是直接貪墨救災錢糧,或是造假出售商品,或是囤積物資待價而沽,視天災為中飽私囊的大好時機。

    朱榔是穿越者,他太清楚以後大明的災難,和大明百姓將要面對的是什麼,所以朱榔寫出一份三萬字的上表,要求朱元章一定要提前未雨綢繆。

    首先興修水利,防患於未然。

    防災是最佳的選擇,從源頭上消除天災爆發的誘因,極大地降低其爆發幾率。天災並非完全不能避免,對於明代尤其如此。

    明代最重的災情就是旱澇災害,它們也是所有災害中最有可能根治的。

    瘟疫無形、蝗災不定,卻大多因旱澇而起,消除了旱澇災害,瘟疫和蝗災就可以減少很多;

    而旱澇災害,無非就是降水的問題。雖然人們不能控制降水的多寡和分佈區域,但是可以通過興修水利來調節降水的分佈不均勻。

    暴雨驟降、海潮氾濫,可以用堤壩防堵;久旱無雨,可以洩出之前蓄積的水源。

    朱榔要求在中央機構中,工部下設都水司,主導全國的水利工作,並將其分為“轉漕”和“灌田”兩大類。並明確了閘壩、堰圩等水利設施,實現澇時蓄水、旱時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