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血凌傷 作品

第七章 李氏私塾

    凌雲不知道的是,這句話,也曾是李川年少的夢。凌雲之志,也曾是他的志向,只因造化弄人。

    “既有這般志向,日後當需多加用功,切莫投機取巧,做無用之功,墜了這凌雲之志。”

    “學生銘記。”凌雲稍躬身,恭敬道。

    “書和紙墨筆硯準備好了嗎?”跳過話題,李川捋了捋鬍子,緩緩問道。

    “沒有,這個,我們原先也不知道要買些什麼,害怕買錯了,因而先來這邊...”

    凌大山有些不好意思撓了撓頭。

    “嗯,蒙學三百千必不能少,縣裡書店裝訂好的上等書籍頗貴,委實不宜。我這倒有親手抄錄的三百千,沒有書店的好,但相對實惠,三本收你一兩銀子可願意?”

    凌雲原以為古代啟蒙讀書是四書五經,又或是其他經典的名人書籍。

    不曾想卻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俗稱三百千這三種。

    事實上,和凌雲想象的不太一樣,他不知道的是即便在古代人眼裡,四書五經一類的東西屬於高難度內容。

    並不能作為啟蒙教材,然三百千的內容雖然沒有條理,但讀起來琅琅上口,對於剛入私塾的孩子來說比較易學好記。

    況且很多人識字不是為了作詩作詞考科舉,只是為了單純為了會認字、會寫名字。

    再者說古代由於微言大義的存在,即使皓首窮經也不能通讀經典。

    因此,古人也往往只治一科,餘者不過通讀而已。

    而學習儒家經典的年紀,也往往是弱冠之後最為合適。

    且地區社學以識文斷字、粗通文化、瞭解法律為主,至多教授《論語》、《孟子》。

    是以古人以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

    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就按李大哥說的辦,那其他的還需準備什麼?”凌大山也不糾結,果斷拍板。

    “筆要一支,三十文,黃紙一刀也要三十文,墨一條三百文,硯是最為珍貴的,尚需一兩銀子。”李川說完,看向凌大山,後者點了點頭。

    見狀,李川頓了頓,拿起算盤開口道:“一共是...2兩並360文”

    聽到報賬,凌大山有些吃驚,但還是沒有開口,只是把手裡拿著的豬肉等禮品放在了桌子上。

    李川看到這些東西,立馬開口。

    “不需這般客氣,按規矩來就好,其他東西都帶回去吧。”

    而後語氣心長告誡道:“規矩你應該懂的,且看你家小哥兒體虛瘦弱,這些東西尚需讓他多補補,讀書郎也需要強壯的。”

    不一會,李川把他領了進去,他爺爺隨後也出門回家了。

    凌雲靜靜的跟在李川后面,走了一小會,就進了房。

    把手抄的三百千和筆硯紙墨遞給了他,隨後將他帶進教室。

    裡面有好幾張木板搭接成的桌子,很低,座位是一個方木板,上面墊了塊布。裡面已然坐了五個小孩子,跟他年紀相仿。

    可能是他沒離過家多遠的原因,他瞧著這些人都覺得陌生。不過看著身上的穿著,應該像他一樣的寒門子弟吧。

    “你且先坐會,稍等片刻方能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