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242章 吳三桂玩不過多爾袞,但是國姓爺可以

你此前讓韃子繞道薊門入關,他要是肯答應早就答應了!現在還沒答應,肯定是吃定了您怕身敗名裂!”

總督王永吉是傾向於南逃的,聽張名振說得這麼有道理,也就跟著對吳三桂施壓:“吳將軍,張軍門言之有理,本官也知道你是守土有責,不想放棄我大明疆土。

但多爾袞狡詐卑鄙,他恰恰就是吃定了你的忠義,知道你不會跟君父大仇妥協,才有恃無恐,想要逼取更多條件。

你要是被他這般要挾玩弄於股掌之中,眼下或許只要多出賣一些還可以商量的條件,但久而久之,我怕你會越陷越深,最後就由不得你了!”

王永吉這番話,倒也不是先知先覺,他可不是什麼穿越者,不可能預測吳三桂未來的行為。

但他只是以常理度之,任何劃入深淵的人,都是一步步慢慢滑落的,很少有一步到位一開始就想做壞人。

最後沉沒成本越來越大,越來越捨不得,就沒法回頭了。

吳三桂被左右擠兌,一時難以反抗,只好死死抱著大義名分不放,以此護體:“王總督,張軍門,你們未必多慮了吧?吳某可以指天盟誓,此生絕不背叛大明!

吳某跟多爾袞談條件,那也是有底線的!何況如今闖賊和韃子畢竟都還沒攻打山海關呢,我軍如果不戰而逃,成何體統?

吳某受先帝大恩,必誓死以報!先帝以山海關託付於我,便是城在我在!城破我亡!大不了追隨先帝於地下,豈可不戰就放棄我大明國土!”

被吳三桂這麼擲地有聲地唱高調了一番,王永吉和張名振還真就一時語塞了。對方不跟你講得失細節,只跟你講大義,你要再勸,反而成了不忠不義。

張名振和鄭成功心裡都是明白,吳三桂絕對沒那麼忠義,但架不住眼下他能演得這麼忠義,你也沒辦法戳穿他。

局勢一時陷入僵持,張名振只能跟鄭成功合計一下,決定採取第二套方案了:他們來之前,朱樹人也跟他們稍微傳信說過幾句,最好是把吳三桂也勸了,要是勸不了吳三桂,那就退求其次,至少把李輔明等部的人馬搞定。

他們相信,李輔明好歹是前年被他們從塔山前線救回來的,撿了一條命,而且李輔明又不是遼人,不存在故土難離的問題。只要朱樹人的人開口,拉走李輔明是十有七八能成功的。

此前之所以不單拉李輔明,是一旦這個口子開了,吳三桂就多半沒戲了。最好是把吳三桂和李輔明捆綁在一起,一道裹挾著撤。單獨分化之後,吳三桂和南方政權的羈絆就更少了。

此時此刻,看希望不大了,鄭成功才開口提醒:“吳將軍,你這番話卻是有失偏頗!這山海關駐軍,也並非都是你的部曲,也並非都是遼地編制!

還有些客軍,不過是先帝生前臨時差遣駐防。你不願意走,難道還不許其他人南下勤王救駕、未來拱衛新君麼?便是按照朝廷法度,這些兵馬也不都是必須鎮守山海關的!”

吳三桂一震,知道對方這是準備拆散他手下臨時拼湊起來的力量,把客軍和非嫡系部隊單獨拉走了。

偏偏總督王永吉也是站在對方那邊的,所以對方這麼幹,還真有可能得手,自己也沒有權力完全阻止,他只能管自己的核心嫡系部曲。

他總不能為了這點事,跟對方火併,畢竟沉廷揚朱樹人父子也給他供了幾年軍糧了,他要是想撕破臉,自己手下說不定會先亂起來。

看來,只能容忍對方挖牆腳了。

雙方氣氛有些尷尬,最後只好是居中當和事老的巡撫黎玉田,出面打圓場:“大家何必動氣呢,這事兒可以從長計議。

闖軍也還要幾天日子才會迫近山海關,韃子那邊條件還能再談呢,吳將軍,不如這樣,你再跟韃子談談條件,我們給你兩三天時間,若是最後韃子不答應,你也該聽王總督、張軍門一句勸。”

在黎玉田的說合下,大家決定都暫時冷靜兩三日,先不做出任何實質性的分裂軍隊舉動。

不過散會之後,鄭成功已經私下單獨找到李輔明,跟對方攤牌了,李輔明本部殘餘的數千士卒,也都開始準備行裝,顯然是打算一旦吳三桂拒絕南下,他們就自領一軍單獨隨張名振的船隊南撤。

與此同時,甚至吳三桂的嫡系部隊都有所不穩,參將張國柱等幾人,也開始私下接觸,謀劃到時候考慮拋棄吳三桂獨走南下。畢竟吳三桂的嫡系部隊,也不是所有士兵都是本地遼人,也有招募外來籍貫的明軍。

……

此後數日,雙方當然都在緊張籌備。

也好在李自成那邊對吳三桂也還抱有幻想,也在不斷派出斥候偵查近況,知道吳三桂還沒放清兵入關,所以也沒逼得太急,對山海關的軍事進攻始終處於引而不發的狀態。

顯然李自成也是擔心動作太劇烈、刺激到吳三桂,逼得對方直接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