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10 作品

189 人證

  那名內侍在如此關頭落水身亡,不可能是巧合。

  但人已經死了,如今死無對證。

  不過在常歲寧看來,此行也不算一無所得,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料理乾淨這些,足可見背後之人的身份非同尋常……

  其二,若果真是那內侍撿到過玉佩,卻落在了其他人手中,便等同是對方冒領,可既然身份不同尋常,便不可能是為了貪這等小便宜——

  既不是貪圖玉佩本身,那便多半是衝著玉佩的主人了。

  即便對方將殺害長孫七娘子的罪名栽贓給她阿兄,有可能只是臨時起意,但對方當初私自留下玉佩時的動機必然不純。

  會懷此心思,且這般留意她長兄貼身之物的,想來多半是有過節的相熟之人了。

  有過節,身份不同尋常,並且同時參加了中秋芙蓉花宴和此次大雲寺祈福的人——這是常歲寧暫時得出的線索範圍。

  而若再大膽一些去猜測的話,“此人”極有可能與長孫七娘子也有過節,或是雙方存在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否則應當不至於在天子眼皮底下便痛下如此殺手。

  但她對長孫萱之事瞭解太少,一時沒辦法做出更多猜測。

  關於背後之人,如今常歲寧已圈定了大致範圍,只待逐一排除深挖,她今日來觀堂審,一是為了留意各方反應,試著能不能得出新的線索——

  二來,便是想見阿兄一面。

  此時親眼見到常歲安平安無事,暫時並沒有受過嚴刑逼供的跡象,常歲寧便放心了些。

  幸而大理寺卿是姚翼,否則只怕單在長孫氏的施壓下,她阿兄便不可能至今毫髮未損。

  有時在權勢之下,並沒有那麼多的律法流程與道理可講,這一點常歲寧很清楚。

  雖未受太多皮外傷,但從未經歷過這種事的少年人面對如此突然的罪名,這數日在牢中幾乎不曾吃睡,人已肉眼可見地瘦了一圈。

  此時面對這場會審,少年竭力想要證明自己的清白,所言卻一句句皆被駁回。

  “可我當日前去大雲寺祈福時,身上並未佩戴這枚丟失已久的玉佩,寺中見過我的人應當都能作證的!”

  “縱然有人可以證明你當日不曾在腰間佩戴那枚玉佩,卻也不能說明你不曾另行貼身攜帶——”

  玉佩不在腰間,也可能在袖中,懷中,披風下。

  非是審案者刁鑽,而是辦案理應嚴謹。

  凡是不夠嚴謹的,皆無法作為證據。

  那刑部侍郎繼而肅容問道:“且許多人都曾提起,你當日在後山處曾於人前消失許久,你遠離眾人之時,去了何處,又做了什麼?可有人能夠證明?”

  這一個接一個的質問滿含壓迫之感,常歲安時刻提醒自己要鎮定,不可慌亂。

  冷靜是有好處的,這讓他未有因為害怕,便下意識地否認自己沒有遠離過人群。

  他既然是清白的,那他便只需要如實作答,而不需要撒謊掩飾任何。

  “當日我的確離開過人群……”常歲安順著這些問題往下想,往下答:“但那時我一直和榮王世子在一起!我們在河邊說話!”

  “榮王世子?”

  “沒錯!”常歲安忽然意識到這可能是個轉機:“這一點,榮王世子可以為我作證!”

  堂內坐著的官員及明洛,聞言面色皆有變化。

  雖說玉佩才是決定性的證據,但榮王世子若能證明當日在別人看不到常歲安的時候,他一直和常歲安呆在一起,此案便還待再行深查。那麼,在找到新的證據、或者證明榮王世子是在做偽證之前,便不能就此定下常歲安的罪名。

  姚翼當即道:“來人,請榮王世子前來大理寺!”

  看著奉命而去的差役,圍觀的人群中議論紛紛。

  喬玉柏和崔琅放心不下常歲安,今日都逃了國子監的課跑了過來,此時他們下意識地都對榮王世子的到來抱了不小的希望。

  人群中,有一道小少年的聲音冷冷地道:“誰不知那榮王世子愛慕甚至求娶過常家女郎,焉知他會不會替那殺人兇手做偽證?”

  常歲寧等人聞言看過去。

  那少年不過十二三歲的模樣,衣著不凡卻過於素淨,手腕上繫著一截白綢。

  他眼眶紅極,此刻緊緊盯著堂中的常歲安。

  崔琅要上前與他理論,被常歲寧伸手攔了下來。

  這少年看起來應是長孫家的人,此時眾目睽睽之下與之起言語衝突,只會帶來更多麻煩和非議。

  況且爭論榮王世子是否會做偽證,在常歲寧看來意義不大。

  現下更該擔心的或許是……榮王世子會不會出面作證?

  但願是她心思狹隘,以小人之心度人了。

  常歲寧靜靜等著。

  直到那前去請人的差役折返。

  “啟稟大人,據榮王府的下人告知,榮王世子因祭祖之行受寒染病,之後又因受到驚嚇而觸發了舊疾,昨夜起了高熱,人至今還昏迷未醒,暫時無法前來答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