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三百七十節 集村並屯(三)

    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三百七十節而即使在沒有鐵路的支持下,通過一連串間距3~4公里的標準村,部隊能夠快速開進,並能保證一定規模以下的部隊的士兵的休息和補給需求。

    不過,這一體系在現實運用中還牽涉到地形、土地肥瘠、土地產權等各種問題,所以並不能完美的適用於所有的地區,目前在各地試點的標準村實際主要運用的是標準村的建築形式。

    按照文德嗣的看法,種植業標準村特別適用於土質均衡的廣闊的溫帶平原地帶,比如華北和北美的大平原。另外就是需要長期開展治安戰的地區――在這一體系下可以最大限度的對土地和人口、物資進行嚴密的控制。

    薛子良在進行了第一階段的治安戰之後給執委會呈交的報告中對濟州島的長期治安形勢認為是可以形成“長期穩定的治安區”所以濟州島的標準村在防禦等級上要低得多。村落不設置護城河,對房屋外牆和角樓的建材也不做強制性要求,以便進一步的降低成本和就地使用建材。

    村落的牆壁全部採用濟州島本地產的火山碎石砌牆。粘合劑採用的是傳統的灰泥――濟州島的水泥窯還在修築中,只能暫時代用。屋頂蓋瓦片,磚瓦、碎石、黃沙、石灰和水泥在建材廠完工之後可以全部立足本地供應――實際上水泥黃沙石子之類的大眾建築材料的銷售圈子,在有現代物流體系和交通工具的舊時空也不會超過五百公里,否則物流成本就會大得無法接受。更不用說在17世紀了。

    濟州島的木材比較缺少,目前主要是回收舊建築的木料,總體預計缺口比較大。需要輸入一部分木材。不過朝鮮半島上並不缺少木材,從對朝貿易中就可以就近得到滿足,另外臺灣和福建亦可供應一部分木材。

    馮宗澤對這一體系談不上喜歡:他覺得這體系有點“太不人性化”――過於規整了,讓人想起了監獄。他本人還是喜歡那種有點詩情畫意的村落。但是看到朝鮮百姓們圍著看板如痴如醉的圍著看板和效果圖,臉上露出欣喜又驚訝的表情,他又釋然了。

    馮宗澤是親自經過當地百姓的小屋子的:碎石胡亂堆成的牆壁上連塗抹牆壁的草和泥都沒有,矮小到21世紀的高個子們腦袋可以碰到的房梁的屋頂――這屋頂多年沒有更換,茅草已經發黑髮愁,成了各種蟲子和老鼠的樂園。屋裡沒有地板,沒有方磚,就是泥地,一個火塘燻黑了屋子裡的一切。

    在這種條件下,濟州島百姓的皮膚病高發也就不足為奇了――特別是這裡的冬季氣溫比較高,更容易滋生各種細菌和寄生蟲。

    僅僅是對他們進行身體上的淨化和治療,不給他們一個乾淨衛生的生活環境,那麼這一切淨化手續就全白費了。要推行新得衛生習慣更是無從說起。

    金太多正在費力的搬起一塊大石頭,父親金大屋把繩子穿在下面穿上木槓,金大屋腿上有傷只能一瘸一拐的做點雜活。金太多和堂兄金山胖一起抬著這塊石頭鋪在國有濟州第一畜牧場附屬水原洞初號牧業村的地基護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