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二百四十二節 除舊佈新(五)

    廣州的西關外,原是一片水網縱橫的平原地帶,不過近城部分開發甚早,西關外在隋代即有居民聚落,形成了“坊”,舊時空廣州城殘留的“揚仁”、“德星”等巷名和路名都是當年的坊名。所以這一帶頗有些街道民居。

    但是西關外的街市也就到此為止了,再往西走,便是農田村落了,期間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池塘星羅密佈,一派水鄉澤國的農村風光。此時西關並沒有什麼西關大屋。全都是小型村落,在村外可以從這一頭望到那一頭,住上磚砌院落的,不是大戶人家也至少是個小地主,大多數都是竹子抹黃泥牆,外面上門板的房子,而堅固的蠔殼牆房子是殷實人家才有的。

    在靠近上下九甫的地方,有一座廟宇,名為西來庵。

    這座古廟雖規模不算太大,卻是舊時空有名的華林寺的前身。而西來庵本身的來頭也不小。據說當年達摩祖師渡海抵達廣州,後人尊崇他是來自西方佛國的高僧,便稱他最初登岸的地方為“西來初地”。這個名字一直沿用下來,而達摩到達廣州後建築的寺廟便是西來庵,是歷代廣州的五大叢林之一。

    在距離西來庵不遠的地方,有一座不知建於何年何月的破廟,原名已不可考,眾人都喚作“金花寺”,據說原是西來庵的下寺。關帝廟被當地官府收回重修之後,原來蝟集在該廟內的關帝廟人馬便強佔了西關外的這處寺廟,作為自己的竇口所在地。

    西來庵的和尚自然不是一般的和尚,然而面對這群號稱“天王老子也不怕”,縉紳官員都避之不及的無賴,和尚們也只能啞巴吃黃連。不要說完全淪為乞丐王國的金花寺,便是這西來庵裡,從山門到二門,廊簷下日日夜夜亦聚集著許多乞丐,日夜喧譁騷擾香客,和尚亦不敢過問。

    高家先祖把竇口安置在這裡,自然是有用意的。因為清代以前,西關平原尚是主要的航運區,這裡縱橫密佈的河涌不但作為航運通道而存在,而且不少和西濠、大觀河相通,可以沿西濠一路上溯到越秀山附近的避風港。也可以沿柳波湧、荔枝灣湧等西關主幹流到荔枝灣避風――繁忙的航運區自然有不少油水可撈。

    金花廟的自被高家先祖霸佔之後,已經過了百年,乞丐們裡自然不會花錢修繕房屋。裡面的建築破敗不堪,佛像供桌早已蕩然無存。只剩下當初的正殿還算完整,這裡便是廣州總團頭平日裡辦事的“大堂”。

    別看高家世襲的總團頭不過是個乞丐頭目,“官威”卻著實不小。這殿宇裡一樣有公案、公座,兩邊陳設有水火棍、枷鎖之類的刑具。門口還有兩個手持木棍挺胸疊肚站班的乞丐,頗有衙門的風範。整個“公堂”裡特別顯眼的,便是在公座旁豎著的一根大棍,足足有一丈高,碗口粗,裹著黃布。這便是所謂的“杆子”了。

    “杆子”據說為皇帝御賜。凡乞丐作奸犯科,團頭即可請出杆子,當場打死不論。不過,這也是說說而已。從來沒人見過這杆子脫下黃布套是什麼模樣,再者團頭要處死一個乞丐有得是辦法,根本用不著這麼繁瑣的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