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宗宗主 作品

第239章 達拉克情報網

    然而籠統的政策方針並不是鐵板一塊,在一些情況下,出於實際需要,清政府也會利用各種手段瞭解外部世界。

    清朝需要處理的內外部問題眾多,即使採行閉關鎖國政策,也要保證軍機情報的暢通,尤其是在亞洲內陸方向。

    當然,作為一個前現代政府,大清還缺乏專業的特工和間諜,而更多地依靠藩屬國或依附於清朝的團體。

    而當時地處大清控制下的吐蕃、準噶爾部控制下的新江、印度莫臥兒帝國三地交通要衝的拉達克,就成為了清代前中期情報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為遠在北京的滿清帝國高層提供了大量有關於南亞、中亞,甚至正在擴張的俄羅斯帝國的情報。

    在入主中原前,皇太極先於1634年擊敗蒙古,奪取大黑天金佛像,宣告傳位35任大汗的蒙古帝國徹底覆滅,降格為後金的盟友,女真人也因此獲得了統治蒙古高原、爭取信仰吐蕃傳佛教地區的某種合法性。

    在女真人崛起的過程中,擊敗並聯合蒙古人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大明朝失去了重要的屏障,北方防線全面暴露。

    而這場變革的意義也不侷限在高原之上,這是因為吐蕃傳佛教早在蒙古帝國草創時期就已經與權力緊密結合,當女真人統合了東北和蒙古高原之後,籍由蒙古政權和吐蕃傳佛教的聯繫,他們也順利地與吐蕃地區喇嘛們建立了密切的聯繫。

    這既是滿清皇家的信仰使然,也是因為處理好與宗教領袖之間的關係,有利於鞏固自己的統治基本盤。

    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了吐蕃地區與蒙古各部是清代中前期最令皇帝擔憂的地區,比之關內的漢地更讓清朝統治者沒有安全感。

    而清朝皇室在與宗教領袖交好方面下了大力氣,北京便有眾多吐蕃傳佛教建築,最著名如雍和宮等。

    然而,即使加強了政治、經濟、宗教聯繫,亞洲內陸仍充滿不確定性,清朝雖擊潰了蒙古人的後代並以盟旗制度加強了對草原世界的管控,卻也給管控外的草原勢力留下了生存空間。

    所以,後來,草原上出現的大量固定宗教場所,使得原本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有了定居化的傾向,使清王朝對遊牧民族的管理愈加方便。

    不久後,準噶爾部在天山崛起並逐漸控制了新江大部,這一支蒙古人的吐蕃傳佛教氛圍尤其濃厚,鼎盛時期首領噶爾丹更是在吐蕃傳佛教高級僧侶中根基深厚,與吐蕃傳佛教宗教領袖關係密切,時常往來書信。

    有了活佛身份與宗教領袖的友誼,噶爾丹在控制新江後進擊喀爾喀部,大有一統蒙古,成為法理上和實質上的蒙古大汗的野心。

    這是執政未穩的清帝國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清廷先製造噶爾丹其實是墓斯林的輿論,破壞其在吐蕃傳佛教信徒心中的正統性,隨後康熙又兩次御駕親征,壓制住了準噶爾的勢力。

    康熙朝雖數次西征,但真正擊敗準噶爾部的還是乾隆朝,戰果是巨大的,但是對國家的負擔也同樣巨大。

    戰爭取得了勝利,卻也暴露了致命缺陷——大清對於西北地區以及吐蕃區的控制力有待提高,而情報工作是防範於未然的重中之重。

    身處邊緣地帶的拉達克人,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成為了大清情報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準噶爾部控制區靠近拉達克,早早便與之產生了聯繫,清同樣因為清準戰爭才認識到拉達克的重要性。

    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派準噶爾軍入侵吐蕃,拉達克暗中幫助清軍,三年後清軍驅逐準噶爾部,並對七世達.賴喇嘛舉行了坐床儀式,再次宣示了清對吐蕃、蒙古統治的合法性。

    信仰吐蕃傳佛教的達拉克國王因此派喇嘛使團到拉薩拜謁新晉達.賴,這支使團還隨達.賴使團一起前往北京,正式接受冊封,宣誓拉達克成為清的屬國。

    對這個遙遠的屬國,京師的皇帝就沒有對它的物質貢品太過苛求了,他們最重要的朝貢物品,其實是情報。

    拉達克國王定期送往吐蕃的信件,會先由精通蒙文的吐蕃貴族翻譯為蒙文,之後再由駐吐蕃大臣翻譯為滿文發給皇帝。

    達.賴.喇嘛也會向拉達克派遣貿易隊伍,購買果品等物資的同時,為皇帝刺探情報,同樣通過駐吐蕃大臣之手呈報皇帝。

    兩個信息源一對照,滿清皇帝就能獲得關於這個十字路口小國的相對真實的情報。

    當拉達克的重要性凸顯,清對於它逐漸重視也就成為了必然。如果遇到拉達克禍起蕭牆,清的關注自然就會轉化為行動。

    1731年,拉達克老國王想要廢儲,另立自己更偏愛的小兒子成為繼承人,這導致長子策劃引入阿里吐蕃軍推翻父親。

    這一幕父死子笑的繼承權戲碼,最後以有吐蕃軍支持的長子獲勝告終,也將拉達克與清的關係推向了新的高度,來自拉達克的情報數量陡然增加。

    這也宣告了清朝在拉達克情報網的成功建立。通過傾向大清的達拉克人,皇帝可以從準噶爾的後方刺探敵情,為日後徹底戰勝準噶爾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