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295 為國取士2


                 “恭喜萬歲爺又得一助力!”做為新政的執行者之一,王安當然也跟著高興。

  不是裝的,所謂天子門生,雖然象徵性更多卻也不是沒有用。尤其是被皇帝親自選出來的進士及第,畢生都會以皇帝的學生引以為傲。

  這樣的進士越多,將來和皇帝一條心的官員也就越多,對新政的實施幫助也就越大。新政推開了,皇帝大權在握,司禮監自然也得跟著水漲船高。

  “先別忙著恭喜,到底是不是人才此時下結論還為時過早。讓他們在翰林院裡待著沒什麼大用,一併派給袁應泰從知縣做起,看兩年再說吧!”

  按照大明的慣例,一甲進士都是要進翰林院任職的。雖然沒什麼實權,卻可以隨時接觸到皇帝,先混個臉熟,保不齊哪天因為寫字漂亮、作詩出彩就簡在帝心了呢,是入閣的不二之選。

  但從辛未年的殿試開始洪濤就把這個規矩給破了,無論一甲、二甲、三甲進士,除了少數必要之外,其餘的儘可能授實職外派,用後世的話講叫做去基層鍛鍊。

  沒錯,洪濤就是這麼想的。他認為讓這些經過層層篩選出來的大明頂尖後備人才,窩在翰林院裡整天擺弄史料陪皇帝讀書,等於全給廢了。

  沒有任何基層工作經驗、不察民間疾苦,即便將來入閣,以他們的眼光和閱歷也想不出來什麼高屋建瓴的治國之策,全是紙上談兵之輩。

  想在自己手下成為一名合格官員,最基本的素質不是讀過多少經史子集,也不是字寫得漂亮不漂亮、詩詞做得美不美,而是治理一方的能力和經驗。

  如何評價能力高低,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放到基層去辦實事,是騾子是馬拉出去溜一兩年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有能力者調回中央到六部任職,繼續鍛鍊幾年再酌情安排,無論做尚書、大學士還是鎮守一方,都要更加自如。

  眼下廣東的新政正在如火如荼鋪開,即便有李贄、袁應泰、李如梅、左光斗、金世俊等人盡心盡力,人手方面依舊不算很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