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295 為國取士2

  讓新科狀元、榜眼、探花過去任職,不光能讓他們得到鍛鍊,又可以成為新政的助力,還能進一步闡明皇帝的態度,一舉三得的好事。

  “陳家樹與劉復禮皆廣東籍……”對於皇帝的決定王安沒啥意見,但有件事不得不提醒,大明律規定官員不得到原籍任職,得避嫌。

  “……那就先去福建!”

  這下真把洪濤問住了,該死的迴避原則太耽誤事兒。但再怎麼麻煩也不能說改就改,這些規矩都是大明朝的底層制度,在沒有百分百把握的前提下輕易碰不得。

  既然廣東去不得,那就去福建好了。和廣東的情況差不多,福建除了有福州、泉州這樣的大型港口和大量靠海為生的百姓,在農業方面名列全國倒數。哦對,福建比廣東多了一種值錢玩意,茶葉。

  等到廣東的新政全面鋪開,下一步就該福建和廣西了。為啥不往內陸擴散?這就是洪濤圓滑的地方,或者叫雞賊。他的性格里缺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堅定意志,做事總喜歡找弱點鑽漏洞,怎麼容易怎麼來。

  和廣東、福建相比,內陸省份的百姓更保守,更不容易快速接受新政。如果再有影響力比較大的人暗中反對,比如當地士紳官員,反倒容易產生強烈的排斥情緒,真要鬧起來很麻煩。

  到時候海軍是鞭長莫及,當地衛所又極不靠譜,無論從任何地方抽調軍隊鎮壓,最終結果都是親者痛仇者快,得不償失。

  廣西則不一樣,當地少數民族眾多,生活艱苦,氣候適和,只要證明種植甘蔗、番麥、番薯、橡膠樹、可可樹、菸草確實能吃飽飯,他們就會拋開本來就不強的成見,先試試再說。

  另外廣西東部緊挨著廣東,水路交通還算便利,兩地民眾多有往來,不等刻意宣傳,新政的好處就會慢慢傳過去,助力會小一些。

  那為什麼不往浙江、南直隸發展呢?這兩個地方都靠海,自古就有經商的風俗,手工業發達,應該比福建、廣西的條件更優越。

  沒錯,表面上看南直隸和浙江確實是推行新政的最好選擇,不過千萬別這麼做,即便洪濤手裡已經有了些兵權可以自保了,還基本控制了內閣,也不敢把手伸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