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395章 羊吃人

    ()        “戎人有句俗話,一片葉子遮眼,便看不見雞頭山,說的就是我啊。”

    次日,送北地郡尉黑夫離開烏氏縣後,烏氏倮對弟弟如此感慨。

    昨天與黑夫、陳平的談話,對烏氏倮觸動很大。

    他一直將同匈奴、月氏的貿易當成自家的財源,只覺得兩部若被秦掃滅,這中轉貿易的生意就做不下去了,所以對西拓計劃持消極態度。

    但黑夫卻給他提供了一個新思路:貿易非但可以繼續,而且烏氏的商隊還可以走得更遠,獲利更大!

    烏氏倮已決定,三月份時,便要派一支商隊,從湟中繞道,去黑夫所謂的“西域”看一看瞧一瞧。

    這是遠的買賣,在離開前,黑夫又給烏氏倮指出了近的買賣:羊毛。

    黑夫與李信去積石山祭河源時,當地牧羊經驗豐富的羌人告訴過他:羌羊是野盤羊馴化來的,在野羊身上有兩種類型的毛,一種是粗毛,和人類頭髮的粗細差不多。另一種是絨毛,貼著皮膚生長。絨毛專門用於冬季保暖,所以每年入春後,羊身上的絨毛就會脫落,新的絨毛會在入秋後重新生長出來。

    數千年來,羌人對野羊進行了選育,形成了羌羊。它所產的毛已不再區分粗毛和絨毛,其粗細介於二者之間。而且,還不會在春天脫落,而是像人類的頭髮一樣,一直保持生長。這麼一來,不僅羊毛的均勻度很好,產量也大大提高了。

    只有這樣的羊毛,才可以被捻成毛線,織成毛衣。

    來到北地郡後,黑夫發現,當地也有綿羊,但與隴西、湟中的綿羊,有些許不同,可能是兩個亞種。這種羊又叫做灘羊,肉質鮮美,直到後世都是一道美味。但它的羊毛卻和野羊一樣粗糙,所以本地戎部並不其剪毛紡布,而是直接剝皮做裘,或者用其織點粗糙的氈帳,製衣就別想了。

    這便是北地、匈奴毛紡業大不如隴西、羌中的緣故。

    將這種新產業引入北地,亦是讓當地畜牧業煥發新活力的辦法。

    “猗頓以鹽池發家,是因為鹽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人人都必須食用。羊毛亦然,即便只供邊郡軍隊使用,也需十數萬件!他日若散步天下,使北方人人都靠它來度過寒冬,更需上千萬件!但現在,隴西郡半年下來,卻只能織出兩千件……”

    雖然這時代的毛衣,油脂厚重,味道比較大,且手工織造,款式肥大粗鄙,不符合中原人的美感,但保暖程度卻遠勝絲、麻。別的不敢說,除了關西,在苦寒的代北、燕地、遼東,肯定會大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