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947章 三千年來誰著史?

    ()        “太史令……”

    這是叔孫通的新職務,他記得,在奉常陸賈要求下,老邁的胡毋敬不情願地將史冊府庫鑰匙及印綬交給自己時的眼神。

    “我知道,汝欲何為。”胡毋敬在從他身邊經過時,輕聲說道。

    他們都知道叔孫通是個怎樣的人——一個面諛小人,沒有骨頭的孔儒,依靠跪舔武忠侯得到寵信,專門做一些粉飾的工作。

    而太史官署的瘦削史官們,也在叔孫通巡視時沉默地站在一邊,並不理會他示好的笑容。

    沒人知道,二十多年前,剛開始在魯地求學的叔孫通,他的夢想,是像父輩一樣,做一個鐵骨錚錚的史官……

    這是個在齊國、魯地很受崇敬的群體,一般來說世代傳承。

    在史官看來,史書是神聖的,不可隨意篡改的。當一位史官聽聞或者目睹一件事,認為十分重要時,便會記錄下來。古代丹冊紀勳,青史紀事,故謂之為丹青,當筆畫在丹青上一一成型,這件事的事實也就註定,任何的更易,都是對歷史的褻瀆。

    正是在這種理念下,春秋的史官,在強大的君權卿權之下,卻依舊挺著脊樑,堅守職業底線,而董狐、齊太史這兩人,更是史官們的精神支柱。

    當年,晉靈公被趙盾指使趙穿殺於桃林,於是晉國史官董狐便直接寫下“趙盾弒其君”幾個字,趙盾辯解說弒君的是趙穿不是我啊,董狐則反駁說你身為正卿,作出流亡之態,跑到邊境卻停了下來等朝中生變,國君被弒,你回來後也不先討伐弒君者,凡此種種,弒君的主使不是你還是誰?一席話說得趙盾無言以辯,只能任由董狐記上這一筆。

    至於齊太史的事蹟,則是在權臣崔杼弒君齊莊公的時候,齊太史秉筆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就殺了齊太史。太史的兩個弟弟也如實記載,都被崔杼殺了。崔杼告訴齊太史第三個弟弟道:“汝三兄皆亡,汝若想活命,則書國君暴病而薨,何如?”齊太史的弟弟卻以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回應。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他依然寫下事實,崔杼也被史官們的硬骨頭震撼了,無奈之下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他去。

    而與此同時,齊國的南史聽說這件事後,便抱著竹簡跑來,想要在齊太史一家死絕後,繼續秉筆直書!

    如飛蛾撲火,前赴後繼,只為記錄事實。

    晉董狐筆,齊太史簡,這是史官與權臣對抗的兩次重大勝利,也是他們口口相傳的驕傲。

    “若世上的事都這麼簡單,那就好了。“叔孫通嘆了口氣。

    這一簡單世界觀的第一條裂痕,卻是他在隨夫子孔鮒學史書《春秋》時產生的。

    當孔鮒談及孔子作春秋的原則:“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時,年輕的叔孫通有些發怔。

    “應該寫的一定要寫上去,該刪的一定刪掉?”

    “不是說史筆如刀,史筆如刀,丹青已幹,不可改麼?”

    在通讀春秋全篇後,他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問題。

    “天子實際上是被晉文公逼著去參與盟會的,為何卻寫成了‘狩於河陽’?”

    當他大膽提出這個問題後,卻被夫子狠狠瞅了一眼。

    “孺子,你懂什麼?”

    “這是春秋筆法。”

    “是微言大義!”

    孔儒說的還模糊,當叔孫通與一位公羊家的弟子交談時,他的說法就直白多了。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原來如此!叔孫通恍然大悟。

    孔子還是有節操的,他眼裡唯一的尊者,僅有一人,那就是周天子,對一些大諸侯,該罵則罵,可但凡涉及天子,孔夫子下筆總有些扭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