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

    ()        從武功到長安,短短一百多里路,說遠不遠,驛騎一日可達,右扶風任何軍情都能迅速傳到魏王處。

    說近也不近,承宮帶著弟子們,就足足走了好幾天。

    他們夜晚在亭舍置所休息,亂世裡被廢棄的亭一級建制,在一月以後陸續恢復,加上魏王花了大力氣派鄧曄等人剿匪,只要人多點,一般不會有事。

    只是住宿是在不敢恭維,甚至只能睡在亭舍院子裡,因為裡面優先供過往的官吏軍人居住。

    至少,還有擋風的牆和遮雨的屋簷,比承宮少時好多了。

    他還與弟子們不忘複誦論語。

    “陋,如之何?”躺在草蓆上,承宮觸景生情問了這麼一句。

    弟子們立刻應道:“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承宮露出了笑:”前一句呢?“

    “子欲居九夷。”

    “出自哪篇?“

    “《子罕》第九。”

    前半夜就在他們複誦中過去,而到了次日一早,很多人起來就在抽空繼續看書。連曾抄過論語全篇的人都寥寥無幾,只能幾個人合看一卷,還是零零散散的,但沒事,承宮就是他們的課本!這年頭授業多靠口述,想成為夫子的前提是驚人的記憶力。

    再上路時,仍舊是一路論經吟誦,偶爾在渭水邊停下做飯洗沐。

    承宮最小的弟子年才十六,長這麼大,從來沒離開過武功縣,此刻只動容地說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說的就是這樣的情形罷?”

    承宮一數,人數還真差不多。

    這愉快的氣氛在望見長安城牆時,就變成了震撼,弟子們鮮少有來過京師的,都被這裡的巨大繁華震驚,但承宮則是暗暗感慨:“遠不如太平時節了。”

    但至少在魏王控制下恢復了秩序,比他那被赤眉鬧過後,至今仍水深火熱的老家琅琊好了無數倍。

    距離三月初一還有兩日,弟子們憧憬著想要進城去,卻在城門處遭受了奇恥大辱。

    因為一口右扶風口音太濃厚,大弟子訥訥詢問守門魏兵入城可需憑證時,對方沒聽懂,看他們風塵僕僕,不少人鞋履都破洞了,只當是難民,招呼道:“要入籍的難民在城門口登記,再由人帶汝等去歇腳處,人多了一併帶去上林縣落戶屯田。”

    對讀書士人而言,這無異於奇恥大辱,承宮哭笑不得,親自出面問清楚後,才知參加射策考試的人不必入城,徑直去城南太學即可。

    “太學……”

    承宮瞭然,帶弟子們沿著城牆往南走。

    距離南郊越近,承宮就越是緘默。數年前,離開琅琊輾轉入關後,承宮帶著夫子徐公的親筆信去拜謁一位太學高弟,想在太學旁聽,卻遭到了羞辱。

    “太學生每郡每年定額十人,乃郡中舉薦,要麼就得有師法傳承,亦或是家財,你有麼?”

    他有麼?

    承宮一窮二白,除了一顆好學之心,什麼都沒有,他低下頭,只表示自己不想擠佔名額,只願能站著聽幾堂課,聆聽聖人之學,更被好一通嘲笑。

    他這才知道,太學中早就說派系盤根錯節,博士們敝帚自珍,除入門弟子外,他人一律不得授業。

    時隔數載,太學卻對他,對他的弟子們敞開了大門。

    戶籍混亂,漢時符傳幾乎荒廢,如今魏王治下各郡人士不管去何處,都要在當地官府開具名為“介紹信”的身份證明,蓋了印章才算數。

    交上此物後,才得以入內,承宮身後的諸弟子,又發出了一聲聲沒見識的嗟嘆。

    太學建築不管遠近,都有長廊相連,上有屋簷,讓學生們雨不塗足,暑不暴首,若能在此就學,不知比武功那株大槐樹好多少倍。

    “若吾等能在此聽夫子授課,該多好啊!”弟子們眼睛裡滿是憧憬。

    老王莽當初擴建太學,給太學生修了“萬區”的宿舍,也就是能住進來萬人,戰亂時一度作為軍營,如今軍隊撤走,又迎來了各路考生。

    只是在承宮眼中,昔日鬱鬱蔥蔥的樹木在上個寒冷的冬天被長安人砍光燒火,門板都拆了不少,也罷,夠擺下書案就行。

    他們住入太學生舍後,發現這兒蒙了厚厚的灰塵,並非清掃,還得他們動手。

    “夫子,我找到了此舍先前所住的名冊。”

    一個弟子清理床榻底下時,發現了好東西,弄出來吹乾淨灰,念出了上面的人名:“捨生前隊蔡陽縣白水鄉……劉交?”

    ……

    接下來兩天,入住太學的考生越來越多,或騎著高頭大馬,翩然而至,或統一著素裳結伴而行,身後還有伴讀書童挑著一整套用具。

    漢儒太重師法、家法了,魏王這次射策考試引來的鮮少是獨狼,不論官學的博士弟子,還是私學的各路士人,基本是統一行動,要麼不來,一來一群,像承宮這樣夫子親自帶隊參考的亦不在少數。

    各家入住後區舍後,少不得拜訪左鄰右舍,論一論各自的家法。

    “吾等乃是《小夏侯尚書》傳人,當世顯學,有弟子千餘人,在關中者亦有數百。”

    “小夏侯亦出於我《大夏侯尚書》,我家可是參與過石渠閣之會的。”

    “大夏侯還是出於我《歐陽尚書》,吾等才是尚書正統,漢武時便為顯學。”

    “哈哈哈,諸位不要爭了,吾等乃是河內伏公弟子,此番多達百人入京,伏公乃是漢初伏勝尚書正統傳人。”

    各路尚書傳人在那追溯了半天淵源,只有在面對《古文尚書》的弟子出來露面時,才一起將矛頭對準了他們:“偽經,異端!”

    與尚書類似,詩、禮、春秋也是各學派爭奇鬥豔,莽末大亂後,他們很久沒像今日一般齊聚一堂了,彷彿響起了太學曾經的盛況。

    “這就是士林,攀資歷,尊故舊,動輒辯經,論數百萬言之家法、師法。”承宮沒有加入進去,他的夫子徐公不是春秋三大學派之一,只傳經不授傳,連和各派學閥說話的資格都沒有,他已是夫子的得意門生,卻連入太學一觀的資歷亦不能得……

    承宮將舍門關上,發現弟子們被擾得有些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