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景 作品

第 142 章 宮廷歲月142

“這是給紅孩兒的?”郭敞拿起素娥放到一邊的‘老虎頭’,翻來覆去看了一回。




素娥應了一聲‘是’,郭敞‘唔’了一聲,沒有放下那‘老虎頭’。而是就捏著‘老虎頭’道:“這些玩意兒不過是應時應景系戴一番,你特意與他精心做了,他也只用一回,倒是浪費了你一番心意。這般精緻,怕也不是隨手能得的。”




素娥看了看郭敞,笑了笑:“官家,這可是給紅孩兒L的,有什麼浪費不浪費...說來,也為官家準備了一樣。不過臣妾不擅刺繡縫紉,怕是不如這給小兒的‘老虎頭’精美,官家莫怪。”




素娥吩咐侍女取來一個匣子,匣子裡裝著一些已經制好的端午節節令物。其中有一個錦囊,素娥將錦囊的繫帶抽出,從中拿出一枚物什遞與郭敞:“臣妾針線著實拿不出手,也不能與其他娘娘一般,拿出幾色針線,湊成一品節禮。”




“到頭來只有這個,便此時給了官家吧...官家莫要嫌棄,若覺得過得去...”素娥沒有往下說。




郭敞接過那物什,竟是一個絕小的荷包,形制上和普通繡囊沒什麼不同,但大小隻有一枚銅錢的樣子。也因此,上面做繡更加困難——人物只有綠豆大小,不少細節如同米粒。




素娥的手藝郭敞是知道的,能做得這樣精緻,就得慢慢來,一點點細做。莫看是這麼件銅錢大小的小玩意兒L,不知道要多用心!比那‘老虎頭’費神費時多了。




郭敞打開那小繡囊,裡面果然放著一粒雄黃。他就道:“不是與你說了,少做些繡活兒L?你是最不會這個的,還要做得這般細,少不得傷眼。不必說,你那手指頭戳了不少洞罷?這雄黃荷包,各處孝敬的不知多少,難道少你這一隻?”




素娥送的這個迷你荷包就是端午節特供的‘雄黃荷包’了,特別小巧精美,是用來系在衣襟上的。以雄黃辟邪、避毒物,乃是端午傳統,不算少見。所以這玩意兒L,每到端午節確實各處都有進上的。不只是六局之類,很多后妃也會親手做了送給郭敞。




“官家收了許多,那是官家的,臣妾做這一隻是臣妾的心意,怎麼相同?”素娥搖搖頭道:“官家也不必擔心妾,妾心裡有數呢...一年到頭做得幾件物什?再是費神也有限——也就是特意為官家了,妾自己要用的,還是侍女們動手呢。”




沒有提郭璽,素娥會為郭璽做一些小東西,但為兒L子和為‘上司’能一樣嗎?自己家孩子,糊弄糊弄無所謂,對‘上司’就要講究一些‘形式主義’了...別看大家總是批判‘形式主義’,但這是真有用的!人可以不收,但你不可以不準備。




退一步說,就算真有人不在乎這種,‘禮多人不怪’,至少人家也不會排斥。




果然,郭敞嘴上那樣說,收下雄黃荷包時,眼睛裡還是帶笑的。他自己立時就將這隻雄黃荷包系在了衣襟上,然後才從自己懷中拿出那枚早準備好的‘太陰之主’印章,這也是他這次突然來麗春殿的起因呢!




“這




是什麼?官家新得的小章麼?”郭敞沒解釋(),只是讓素娥拿著。素娥拿了之後(),順口就道。這年頭文人雅士都不止一個印章,因此郭敞新得一枚好印章,特意要在她面前‘炫耀’,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事。




“你再看看。”郭敞期待素娥發現這是給她的。




素娥首先看到這枚印章的印鈕,雖然刻刀下得簡練,沒有描摹太多細節。但雕刻的工匠顯然是個中高手,就是這樣簡練樸實地下刀,也能讓人一眼認出這是一隻貓。如此不僅不顯得簡陋,反而有一種返璞歸真的質美。




小貓簡單卻又可愛靈動,素娥都覺得很可愛——說起來,此時小獸做印鈕是很常見的,但貓做題材就不常見了。




看過了印鈕,素娥又去看印本身,上殘餘著印泥,應該是郭敞試印過了。素娥便藉著這殘餘印泥在自己手心印了一個,於是一個圓形印紋便出現了,圓形之中是一般人很難分辨的‘藝術字’。




素娥也是作為現代人,各種奇怪設計的藝術字看多了,有經驗了,才分辨了一會兒L,不太確定道:“‘太陰之主’?這倒不像是官家自己使的。”




郭敞笑道:“自然不是朕使的,是給你的...朕那枚‘天下一人’的印章原來是將一塊于闐美玉剖開琢制的,餘了一塊小些的玉,一直白放著。朕想著,便叫當初刻‘天下一人’印的潘美再刻一枚印章給你。”




“這枚‘太陰之主’雖然與‘天下一人’處處都不一樣,但又處處有應照。凡是有眼力的都能看出,這是一對。”郭敞顯然對這一點很滿意,格外向素娥強調了這一點。




素娥多多少少感受到了郭敞最近越發‘上頭’,所以這個時候他彷彿戀愛中少女上身的舉動,也不覺得有什麼——當然,回應是要給回應的,還得是那種能讓對方滿足的那種。不然自己投入的感情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對於郭敞這樣的皇帝來說那可太難受了。




他大概是沒有‘愛情不求回報,也無法求回報’的概念的,他只會覺得自己實心實意,就該換到一心一意。




素娥沒有太多猶豫,非常直白地表現出了對這枚白玉小印的喜歡,擺弄一番後收了起來。




最近過節,要送的禮多、要寫的帖子多,素娥也不用花押了,都用這方小印落款。一般人只當素娥多了一枚私章,不當回事。知道的多些的,倒是曉得這印章是官家送的,但也沒太在意。官家特意送的,多用多顯擺實屬正常。




只有極個別人知道大量細節,多了許多‘猜測’,譬如張皇后。




“好啊!好啊!好一個太陰之主,高氏若是太陰之主,合該配官家這個太陽之主...那本宮算什麼?”直到端午宮宴前,張皇后知道了‘太陰之主’印章的事,便發起火來。